非遗传习社

非遗传习社

篮彩购买app非遗传习社成员广泛分布在我院各个学系、专业,都是有一定艺术基础,对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兴趣浓厚的学生。

篮彩购买app特聘国家级非遗项目鲁庵印泥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符海贤,古陶瓷修复专家宋自海、细刻技艺大师周誉坤担任非遗传习社指导教师,利用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指导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开设社团课程。

1、鲁庵印泥

“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是上海市静安区首个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项目,是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奇葩。2008年,该项技艺北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鲁庵印泥是印泥中的上品,由民国时期海派印泥大师张鲁庵创制而成,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点。鲁庵印泥的制作要经历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两种方式,整个过程包括研硃、搓艾、制油三道工序。著名画家张大千、吴昌硕、吴湖帆、丰子恺、贺天健、钱君匋、唐云、程十发,篆刻家王福庵、陈巨来,书法家沙孟海、启功、高式熊、沈鹏等皆用此印泥,有“一两黄金一两泥”之称。

2、陶瓷技艺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古陶瓷修复必须一件一件精雕细琢,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拆卸、清洗、补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旧等多个步骤。2011年,古陶瓷修复技艺入选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古陶瓷修复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细刻技艺

细刻是指在象牙、玉石、竹木、龟甲、兽骨、毛发等材料上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与立体的微雕作品不同,大部分细刻作品是在相应的材料上进行平面浅刻,刻制的手法以点、线为主。上海细刻最早出现在民国初年,当时在上海的福州路望平街有一些刻字铺,他们在为顾客治印之后,常常还在印章的侧面刻上细小的边款。外国的自来水笔传入中国之后,他们还根据客人的要求在笔杆上雕刻姓名。上世纪30年代,上海细刻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形成了具有上海地区特色的、以象牙雕刻为主、具有细刻风格的工艺品种,这个艺术门类的形成,与当时艺人们的不断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分不开。2011年,“上海细刻”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社团成员在宜兴开展“紫砂雕刻”社会实践活动



copyrights 2000-2018 @上海行健职业篮彩购买app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01449号-4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5739号

地址:中国 上海原平路55号 电话 021-56075555-各部门